| ||||||
| ||||||
潍烟铁路项目生产副经理张东起入职36载,一直奋战国内外各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他的工作经历像一部精彩的影片,亦像一本书,一场旅行,他是公司发展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沿着他的足迹,开启尘封的记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公司发展景图徐徐展开。 忆峥嵘岁月 岳城水库是张东起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的他还不满17周岁,“1988年3月,气温乍暖还寒,我们四个‘小毛孩子’穿着笨重的棉衣,拎着行李,在几位师傅的带领下坐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来到岳城水库指挥部。”从此开启了他一场别样的人生旅途。 岳城水库地处冀、豫两省交界之处,属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在冬日的帷幕里显得无尽苍凉。指挥部坐落在水库正下方,为数不多的几座青砖瓦房却爬满岁月的斑驳,而新建的活动板房在寒冬里也是略显单薄。 “我们6人被安排在其中一间板房里,里面除了床还有一个砖砌的火炉,火炉居中,床依次围火炉排列。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在两位师傅的带领下生火点炉子。煤在院里子需要用簸箕一点点运到屋里,再找来点干树枝点燃,不一会儿屋里便浓烟滚滚,我们被呛得眼泪横流,忙活半天终于点燃了火炉,屋里的冷空气渐渐融化、充满生机。那个时代都是自己在家里带被褥,炉中苗火升腾,我们都铺好了各自的床铺。”第一次离开家,张东起对外面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东瞅瞅、西看看,在不知不觉中竟爬上了水库大坝。 “登上坝顶,眼前豁然开朗,岳城水库水面辽阔,一眼望去不见边际,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天高地阔,微风似乎也褪去了寒意,水面波光潋滟,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充满希望。”重拾旧时光,张东起仍记忆犹新。 短暂的新鲜感过后便是紧张的工作,张东起的工种是测量,那时还属于学员期,测量仪器也远没有现在的先进,学员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尺”,这是基本功,“跑尺”就是师傅操作仪器,他扛着塔尺测点。 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地形测量时要根据地形的变化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准确的测出地貌,如果不清楚该放到哪个位置或放置的不具备代表性,测出的地形就会有很大误差。 “一开始总是不知就里摸不着头绪,师傅就手把手教,亲自示范。”后来张东起逐渐掌握了要领,熟练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跑尺”员。而后,他开始学习操作仪器,从水准仪开始,到经纬仪,再到测距仪。一年时间里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性能及操作。 “测量是门专业,会操作仪器只是其中一部分,从外业测量到内业计算,从最初的原始地形测量到工程完工后的竣工测量,还要将每个时段测量数据最终绘制成图,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想都学会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段时间后,张东起对测量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认为要经历一个综合性大型工程,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要有好的师傅愿意教你;还要有自己不怕吃苦及想学的精神,而这几点就恰恰发生在我身上。”岳城水库大坝是亚洲第一土坝,在当时来说无论规模和施工内容都能称得上是一个大型工程。岳城水库工期三年多,从最初的原始地形测量,中间的施工放样,到后期的竣工验收,张东起完整的经历了整个过程。 “我的师傅周世永是黄河水利学院测量专业毕业的,他积极乐观,业务精湛,无私地传授我测量知识,他把当年用的课本给我,叫我每天晚上结合白天的工作看书学习,有不懂的就问他,在他的课本空白处有很多笔记,记录的是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通俗易懂。”在岳城水库的三年时间,张东起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确实吃了不少苦,几十米高的大坝每天上上下下不知爬多少趟,每一处都留下自己的足迹。 “感谢岳城水库工程,感谢那三年的时光,感谢我的师傅,感谢那时的自己没有半途而废。”时至今日,张东起回忆起那段时光,只有满满的感恩,他仍记得时任岳城水库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盖成群给测量队提的词:“胸怀凌云壮志,脚量祖国大地”。 “水清草绿”践行者 1995年,张东起来到深圳河项目,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理念的不同。那时的国人对环保概念普遍重视程度不高,而深圳河治理工程开创了国内施工环保理念的先河,经过治理的深圳河水从“水体黑臭”到“水清草绿”发生了质的变化,造福了深港两岸民众,并获评全国水利示范工程。 张东起时任技术部副部长,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的山体开挖结算最终工程量时,由于监理直接采用河道中线断面长度计算,而忽视了山体处于河道弧线段的外弧,断面呈扇形长度会有所增大的事实,使工程量与实际不符。为了避免损失,他积极与监理沟通,监理最终采用了他提出的计算方案,挽回近3万方的工程量。 深圳河治理二期工程,公司主要负责河道的污染土开挖,合同要求水下测量使用测深仪,测深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探测,在正常情况下,测深仪向水下发送的超声波遇到河床就会反射回来,同时记录针在专用的记录纸上打印出轨迹,就能测出水深。 测深仪在较为清澈的水中完全不影响测量精度,而未经治理的深圳河里面污浊不堪,水中遍布悬浮物。测深仪有“遇物反射”的特性,超声波遇到河中的漂浮物就会反射,不但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更为关键的是会造成开挖量减少。 经反复对比与参照,张东起认为测深仪不适用于河道开挖完成后的收方测量,应该采用更为实用的铅锤测量水深,简单高效,测量精确度完全高于测深仪,更不会造成开挖量减少。 他积极与测量监理沟通,并到现场实际验算,监理认为采用铅锤测量可行。张东起主导的水下开挖竣工测量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精度,更为项目增加了经济效益。 国外十五年 “2005年我第一次出国到坦桑尼亚,2008年到利比亚,2011年到肯尼亚,2015年到卡塔尔,2017年又回到坦桑尼亚,直到2020年8月份因父亲病重回到国内,整整十五年的时间。”简单几个数字勾勒出张东起国外工作的轨迹。 张东起平凡地扎根国外土地,日复一日,踏实耕作,收获一个又一个熠熠发光的硕果。2011年参建肯尼亚基苏木公路项目,张东起任项目副经理,主抓生产,期间迎难而上,克服拆迁缓慢,设计滞后等问题,为促进项目按期履约起到积极作用。此项目荣获2016年度中国电建优质工程奖。 卡塔尔地质属于沉积岩,硬度高,只能用破碎锤一点点破碎,开挖效率低下,施工强度上不去。要想提高进度,只能多上设备,而且还要合理配置破碎与清理的数量,经过几天的观察,张东起划分好开挖段落,每个段落配置一定数量设备,破碎和清槽不相互干扰,没有出现窝工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沿线开挖,地下障碍物复杂,有供水管线、污水管线、燃气管线、电缆、光缆密布,一不小心就有挖断的危险,卡塔尔政府对这些管理严格,破坏管线的行为将会进行重罚。 为避开这些管线,在开挖前,张东起安排专人、设备进行探挖,将地下障碍物提前暴露出来,做好标识,这样大大减少对地下不明管线的破坏。 管线沿途有其它公司进行施工,造成交叉施工面多,如果不提前协调将会造成后续窝工,所以协调工作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其中以印度公司最难协调,“我们的管线与他们的公路项目有很多交叉,特别是他们的材料堆放经常占用我们施工面,每天都要同他们的施工负责人进行协调。”虽然难度很大,张东起总是想方设法,最终完美解决。项目履约良好,荣获2018年度中国电建优质工程奖。 感受高铁速度 “长时间在国外项目工作,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就参建了号称‘中国名片’的高铁项目,高铁项目的高标准要求使我感受深刻。”2022年张东起担任中水电公司潍烟铁路项目生产副经理, 潍烟铁路二标段五分部项目正线长度17.84公里,跨越莱州、招远两市,途经四镇。区间路基长8.93公里,桥梁14座,隧道1座,车站1座。 施工内容繁杂,结点目标多、生产任务重。加之高铁施工标准高、要求高、检查频次高,这些都给张东起负责的生产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为确保施工现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着力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他迅速找准切入点,付诸行动。 他强化施工现场管控力度。在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聚焦重点难点,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大指标”进行全方位“平推”,将“平推”发现的各类问题分别建立清单,并明确相关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消除、闭合。 确保安全生产,突出源头治理,强化监管力度。对危大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梳理,重点对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挂篮施工安全控制以及市政预留工程深基坑防护进行安全排查。 严控质量,盯住关键环节,狠抓过程控制,重点对路基过渡段结合部的碾压、超粒径回填,以及防护工程、小型预制件内在、外观质量,墩身、连续梁、隧道二衬的混凝土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 把握施工进度,细化每周施工进度计划,签订重要结点工期奖罚责任书并落实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队伍分析滞后原因,确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下发整改及奖罚通知。对卡脖子影响进度的环节及时召开专题会进行解决;在成本控制方面坚持抓好开源节流,杜绝跑、冒、滴、漏,严控材料损失浪费,重点检查路堑坡面超挖,防护工程混凝土超填,级配碎石设计量与实际量的比值控制。 他转变思想认识,严格执行标准,不折不扣适应高铁规范。不能停留在以往的经验之谈,树立服务一线意识,为一线工作扫除一切外部障碍和后顾之忧。 施工现场是工程项目的核心地带,对工程项目“四大指标”进行监督、控制、落实、提高,从而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避免政令不通,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两张皮”的存在。 “对施工现场的管控既要强化执行,也要灵活变通,最终落实考核。对施工现场的管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雷厉风行的猛劲,贯穿始终的巧劲,使之形成上下一心、统一协调的良好局面。”张东起说。 潍烟铁路项目在中电建路桥年终考评中荣获2022年度优胜单位、优秀青年突击队、工程管理部获评先进部室,项目多名职工获先进生产个人等荣誉;收到山东潍烟高速铁路有限公司表扬信;收到招远市高铁项目工作专班表扬信;在中电建路桥对2023年“攻坚克难、创优争先、全力冲刺、奋起大干150天”劳动竞赛中党建引领、工程进度管控,安全、质量管控、设备物资管理,技术创新六个方面的各部室工作情况综合评比中喜获优秀党员先锋队,设备物资部获评先进部室,项目多次被《今日招远》等当地报纸、电视台报道。 文字有限,并不能精彩、真切还原出张东起整个奋斗历程,他是前辈和榜样,带给我更多的是敬意与感动,我深深感受到老电建员工曾经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奠基石、先行者,因为他们,才成就了公司蒸蒸日上的今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电建人勇攀高峰,续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
浏览: |